6月29日,一条消息引发全球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将在7月正式将阿斯巴甜列为“可能致癌”的物质。“阿斯巴甜致癌”这一消息在国内社交平台登上热搜,很多人担心再也无法愉快地嚼口香糖、喝“快乐肥宅水”了。
↑消息称世界卫生组织将在7月正式将阿斯巴甜列为“可能致癌”的物质 图据IC photo
红星记者注意到,世卫组织目前并没有正式宣布判定“阿斯巴甜致癌”,也尚未给出阿斯巴甜的安全剂量应该是多少。“阿斯巴甜致癌”的结论也受到了很多机构的挑战。国际甜味剂协会(ISA)秘书长弗朗西斯·亨特伍德对红星新闻记者表示,提出“阿斯巴甜致癌”的世卫组织旗下机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并非食品安全方面的权威,阿斯巴甜作为“历史上被研究得最彻底”的甜味剂,安全性有目共睹。
(资料图片)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允许阿斯巴甜成为合法添加剂,但对摄入总量做出限制。而在人类历史上,科学与商业利益的交织,让人类对甜味产品的认知一波三折。
可以预见的是,无论IARC本月是否将阿斯巴甜定义为“可能致癌物”,围绕代糖产品的争议肯定不会就此一劳永逸的终结。
国际甜味剂协会:世卫下属机构不权威
IARC媒体联络官维罗妮卡·特拉塞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IARC自主项目对阿斯巴甜进行的是‘危害识别’,即确认某种物质是否可能导致癌症的第一个步骤。这一步工作只关心是否有科学证据表明某种物质会导致人类患上癌症,但并不关心暴露水平(剂量)与患癌风险之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卫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们合作的JECFA项目将进行风险评估,这一步是为了确定在特定条件和暴露水平下发生癌症等伤害的可能性。”特拉塞介绍说,“这两个项目是相互独立但又互补的,我们计划于7月14日在《柳叶刀肿瘤学》与世卫官网同时发布两项结果,正式发布前结果将保密。”
ISA官员西德尼·查尔顿对红星新闻记者表示:“ISA对IARC的初步意见表示严重关切,这可能会误导消费者对于阿斯巴甜安全性的看法。”
ISA秘书长弗朗西斯·亨特伍德则称:“IARC不是一个食品安全方面的权威机构。阿斯巴甜是历史上被研究得最彻底的成分之一,全球90多个食品安全机构都宣称其安全,其中包括欧洲食品安全局,该机构对阿斯巴甜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安全性评估。”
阿斯巴甜致癌强度或与手机辐射相当
目前主流媒体观点认为,在合理范围内使用阿斯巴甜不会造成很高的致癌风险。世卫组织也将于本月14日公布对阿斯巴甜致癌性研究的最后结果。
目前,IARC将各种物质的风险分为四类,依次是“致癌”“很可能致癌”“可能致癌”和“不可分类”。最高等级意味着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该物质会致癌,最低等级则意味着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该物质致癌。
有消息称,目前传言阿斯巴甜可能被IARC分入“可能致癌”类别中,这个类别包括了与使用手机相关的“射频电磁场”,“通宵工作”则被划入了更高等级的“很可能致癌”类别。
根据此前的报道,消息人士称阿斯巴甜或将被划分为2A类(要尽量避免接触)或2B类致癌物(只有大量接触和长时间接触可能会增加致癌风险)。目前红肉、热饮均属于2A类致癌物;“手机辐射”属于2B类致癌物。
阿斯巴甜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随着舆论风向和科研发现不断变化着,食品饮料行业的上下游也被随之牵动。
2015年,百事可乐宣布出于对消费者健康负责任的考虑,在无糖的轻怡系列产品配方中删除了阿斯巴甜。然而百事可乐的销量当即下滑5%,该公司不得不宣布重新启用阿斯巴甜。2020年,百事可乐再次宣布将无糖可乐产品中使用的甜味剂从阿斯巴甜更换为三氯蔗糖,以此与可口可乐形成差异化竞争。
↑百事推出不含阿斯巴甜的无糖可乐
A股代糖概念板块涨翻,
阿斯巴甜替代品受瞩目
6月30日是A股本周最后一个交易日,受到“阿斯巴甜致癌”风波的影响,A股代糖概念指数一度上涨超5%。
截至30日收盘,莱茵生物、保龄宝两只股票涨停,三元生物收涨9.86%,丰原药业涨超6%,华康股份、晨光生物等涨超3%。而两只涨停的股票恰恰一季报业绩表现非常不理想:莱茵生物2023年一季度扣非净利润838.29万元,同比下滑71.83%;保龄宝一季度扣非净利润1278.16万元,同比下滑67.51%。
业绩大幅下滑,却连续迎来涨停,业内人士认为这两家公司主要受益于阿斯巴甜这两天面临的舆论争议。在这种背景之下,阿斯巴甜以外的其他人工甜味剂将迎来替代性机会。
不过,世卫组织早在今年5月就建议人们,不要通过使用安赛蜜、阿斯巴甜、糖精钠等非糖甜味剂的方式来控制体重,从长远来看,非糖甜味剂的摄入对人体健康依然有影响。
“甜蜜的负担”:
关于糖的认识过程充满曲折
糖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却也隐藏着“甜蜜的危机”。根据世卫组织2015年制定的标准,成年人每日摄取的游离糖不应超当天摄取全部热量的5%,大约25克(6茶匙)。《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也指出,应控制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事实上人类对糖的认知过程始终很曲折,直到上世纪70年代,人们才开始关注糖的摄入和肥胖之间的关系,此时距离蔗糖工业的诞生已有上百年。在此之前,受科学知识的限制,人们大多认为肥胖只与脂肪的摄入有关,而忽略了高糖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甚至有观点认为,糖业巨头一直在出巨资收买科学家,使得公众对糖的危害严重认识不足。
↑阿斯巴甜化学结构式
而在阿斯巴甜、甜蜜素等代糖产品兴起后,公众认知领域的“战争”也从未停止过。代糖产业和传统蔗糖产业分别从自己利益出发,争论替代蔗糖的甜味剂产品是否对人体有害。阿斯巴甜的甜度是普通蔗糖的约200倍,本身热量却几乎为零。它在成为风靡一时的蔗糖替代品的同时,几十年来也不断遭受质疑和挑战。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允许阿斯巴甜成为合法添加剂,但对摄入总量做出限制:美国食药监局(FDA)和欧洲食品安全局对阿斯巴甜每天的批准用量分别是50毫克/每公斤体重和40毫克/每公斤体重。举例来说,一罐355毫升无糖可乐约含180毫克阿斯巴甜,对于一名体重75公斤的成年男性而言,每天需要饮用大约21罐无糖可乐才能达到FDA规定的摄入上限。
红星新闻记者 郑直
责编 任志江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关键词: